易建联彻底凉凉? 央视专访撤档 人民日报除名,篮坛巨星遭遇“社会性死亡”
央视临时撤下易建联的专访,当人民日报报道杨瀚森选秀时只字不提这位NBA第六顺位传奇,所有人都读懂了一个信号:中国篮球曾经的“扛旗者”,正被主流媒体默契封杀。
从嫖娼传闻到品牌解约,从复出试水到官媒冷处理,易建联的崩塌轨迹像一部残酷现实剧。
这位手握7座CBA总冠军、5次MVP的篮坛顶流,为何一夜之间沦为“不可说”?
一、七天内的两次暴击:官媒默契“除名”
2025年6月20日晚18点35分,本该是易建联翻身的关键时刻。
央视体育频道《篮球公园》早已预告播出他的独家专访,这是CBA三十周年特别策划的重头戏,也是易建联自2024年10月陷入嫖娼风波后首次官方亮相。
节目单上明晃晃写着他的名字,球迷群刷屏等待“辟谣时刻”,连易建联团队都准备好了“王者归来”的通稿。
展开剩余83%开播前最后一刻,画面突然切换,专访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赛事集锦。
央视没有解释,易建联保持沉默,但网友的解读瞬间炸锅:
“这不就是实锤了吗? ”“连央视都不敢播,这人彻底凉了! ”
补刀七天后降临,6月26日,人民日报发文祝贺杨瀚森以首轮16顺位登陆NBA,特意列举前辈姚明、王治郅、巴特尔、孙悦的开拓意义,却唯独跳过顺位更高的易建联。
评论区立刻被质问淹没:“NBA第六顺位不配拥有姓名? ”“忘了阿联当年在雄鹿砍12 6了? ”
两次“精准遗漏”绝非偶然。
央视临时撤档被业内视为“舆情避险”:预告发出后,关于易建联的负面声浪反弹激烈,甚至有人向广电总局投诉“为何给劣迹艺人站台”。
而人民日报的“遗忘”,则是党媒对争议人物的切割,在塑造杨瀚森“阳光榜样”时,不能沾染任何道德疑云。
二、那场改变命运的风波:裸照、身份证与11家品牌逃离
时间倒回2024年10月17日,一个叫“京城乔姐”的网红突然在微博投下炸弹:
晒出易建联裸照、身份证信息和转账记录,指控他嫖娼且对象是变性人。
更戏剧的是,该变性人此前因闯女浴室被拘,身份特殊性让事件冲击力翻倍。
爆料像病毒般扩散。
网友对比发现:裸照背部痦子位置与易建联早年照片吻合;
曝光的LV×NBA联名手包与他机场拎的款式一致;
甚至身份证上的脚趾形状都“高度相似”。
尽管技术党质疑“AI换脸太容易”,但公众情绪已被点燃:“国家队队长干这个? ”“老婆刚生二胎他就乱搞? ”
风暴中心的易建联,选择了最糟糕的应对策略,沉默。
团队关闭微博评论,本人消失五个月,连广东篮协都以“已退役”为由拒绝回应。
这种回避被解读为“默认”,商业帝国随之崩塌:
中国人寿连夜撤下地铁广告,TCL删除篮球赛宣传页,11家代言品牌光速解约。
他名下公司估值蒸发近亿,仅剩东莞两家体育机构勉强运营。
三、争议缠身的传奇:从“改年龄”到“扔球鞋”
事实上,嫖娼风波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在职业篮球圈,易建联始终毁誉参半,人送外号“争议联”。
最著名的当属2016年“脱鞋门”。
CBA赛场中央,他当众扯掉联赛赞助商李宁的鞋子扔出场外,穿着竞品耐克扬长而去。
篮协震怒开出禁赛罚单,网友痛骂“忘本”,他却委屈辩解:“李宁鞋磨跟腱,我有旧伤! ”
更早的2007年NBA选秀,美媒曝他虚报年龄,《体育画报》直指他出生年份是1984而非1987,“19岁新秀比23岁值钱多了”。
纽约记者嘲讽:“试训连椅子都防不住! ”
场外花边同样不断。
2008年奥运期间,他被拍到与女星施予斐在KTV包厢激吻至凌晨;
2021年联赛中怒吼裁判“在吹我就废了沈梓捷! ”录音全网疯传。
这些黑历史在嫖娼事件后被集中翻炒,形成“道德滑坡”的舆论链。
四、撕裂的舆论场:英雄还是“伪君子”?
面对官媒封杀,球迷分裂成两个阵营。
支持者列出他的荣耀勋章:CBA历史篮板王(6159个)、历史第二得分(12781分)、北京奥运八强核心、四届奥运元老。
“跟腱断裂还为国出战,最后躺担架上哭,这不算担当? ”
他们搬出科比案例:性侵案后仍靠赛场表现赢回尊重,“凭什么不给易建联机会? ”
反对派则紧盯道德污点。
“法律是底线,PC传闻不澄清就是纵容犯罪! ”“央视撤档说明国家态度,这种人不配当榜样。
更有人翻旧账:“当年扔李宁鞋赚足耐克钞票,如今凉凉纯属报应! ”
这种撕裂延伸到行业内部。
篮球评论员杨毅曾呼吁“等官方定性再审判”,但央视记者私下透露:“领导怕他复出引发价值观争议,不如冷处理。 ”
而某退役国手的感慨更残酷:“运动员分两种,姚明那种退休党主席的,易建联这种退休进黑名单的。 ”
五、名利场的残酷法则:冠军救不了“污点”
易建联的遭遇,揭开中国体育圈最现实的生存规则:成绩是入场券,形象才是护身符。
当杨瀚森被NBA选中,人民日报强调其“干净履历”:无绯闻、无黑料、采访只说“为国争光”。
反观易建联,纵有7座冠军加持,“脱鞋门”背叛本土品牌、“夜店门”损害国家队形象等旧账,让官媒认定其“风险大于价值”。
商业世界更赤裸裸。
他代言的某奶粉品牌总监透露解约逻辑:“我们用户是妈妈群体,PC传闻触及底线必须切割”。
试图复出时的公益活动,被网友嘲讽为“洗白流水线作业”。
就连央视原计划的专访,也被质疑“靠篮协熟人走关系”,最终因舆论反噬流产。
这场崩塌背后,站着无数沉默的“合谋者”。
从篮协不愿为他背书,到品牌方秒删海报,再到官媒集体划清界限,夏季图文激励计划
只剩球迷那句扎心评论飘在热搜里:“从英雄到‘不可说’,他用了21年攀登巅峰,却只花10个月跌入深渊。 ”
发布于:北京市雅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